分享到: 分享到QQ  分享到Twitter

作者: kideny    访问次数: 1301 创建时间: 2022-09-17 03:29:58 更新时间: 2024-04-27 10:18:09

在一些明间故事中,伯邑考被认为是紫薇圣人,也就是天降紫微星临凡。今天就来好好考证一下,历史上的伯邑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,他的身上到底有什么大秘密。

 

历史上真实的伯邑考

 
伯邑考,生卒年不详,姓姬,名考,周文王姬昌嫡长子,周武王姬发同母兄长,母太姒[sì]。周文王十三岁,长子伯邑考出生。十五岁时,次子周武王出生。
一说,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后,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质,为纣王驾车。纣王烹杀伯邑考,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,并说:“圣人应当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。”周文王最后还是吃下肉羹。纣王说:“谁说西伯昌是圣人?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。”
另一说,周文王舍弃伯邑考立次子周武王为太子。王国维等认为周文王舍弃伯邑考及伯邑考的儿子而立周武王为太子,是遵循殷礼。梁玉绳先生则认为伯邑考是早死,并非被周文王废掉太子之位。

 

周朝的历史书上故意回避伯邑考的死亡事件,他们在隐藏什么?

 

作为周文王的嫡长子,伯邑考理应继承文王的王位,但是历史书上,确偏偏隐瞒了一切。周朝的历史那么悠久,就没有一个人把伯邑考死亡的事件记录下来,他们为什么要隐瞒,又在隐藏什么?

后世之所以对伯邑考死亡事件有不同的看法,罪魁祸首实际上是文王和武王这些人,因为伯邑考这么重要的历史人物的死亡事件,被他们刻意隐瞒了。

伯邑考身上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不太光彩的事情,让他们周文王以至于后来的周武王都不敢在正史记载他。

这个不太光彩的事情,可能跟伯邑考还没有太大的关系,因为历史记载伯邑考从小受到了不错的家庭教育。包括伯邑考在内的兄弟10个人,人品都算不错。

那么伯邑考身上发生的不太光彩,需要刻意回避的事情,可能就是跟外界有关系了。

 

正史记载伯邑考的家庭教育相当不错,每一个伟大的帝王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

 

伯邑考的母亲名叫太姒,姒姓,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后代有莘[shēn]氏部落之女 ,周文王的正妻。太姒勤劳持家,恪守妇道,因此号称文母。

按照《周易》的记载,太姒实际上是当时莘国的长女。按照现在的说法,那真的是名门之后,小国的公主了。

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,依次是长子伯邑考、次子周武王姬发、三子管叔鲜、四子周公旦、五子蔡叔度、六子曹叔振铎、七子郕[chéng]叔武、八子霍叔处、九子康叔封、十子冉季载。

据《毛诗正义》引《大戴礼》记载,周文王十三岁时,生下长子伯邑考;十五岁时,生下次子周武王。 伯邑考十兄弟自幼深受母亲太姒的教诲,所以他们从小到大,就没有做过违背常理、荒唐离谱之事。

伯邑考的十兄弟之中,只有周武王和周公旦德重才高,是辅助周文王的左膀右臂,所以周文王舍弃伯邑考,而立周武王为继承人。

 

在文王和太姒都还是孩子的年纪,他们生下了伯邑考。但是,有家族的支持下,他们还是把十个孩子都教育的相当不错。这让我想起了同样年纪轻轻就结婚生子的康熙,也是把孩子们都教育的相当不错。在开国立业的时候,帝王家的教育还是比较好搞得。

正史记载,文王在被纣王囚禁的7年间,实际上是太姒主持西周的朝政。她不仅将西周治理的仅仅有条,还在文王不在的这段时间,教育好他们众多的子嗣。为西周筹备了兵马粮草,为后来西周灭掉殷商,可谓是立了大功。甚至于还有人专门写了诗词,来歌颂太姒。

太姒不仅仅教育子女,还主持朝政,其影响力和作用实际上是超过了康熙的奶奶孝庄太后。

历史书上记载,伯邑考的母亲来自于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代,真的不是一般人家。而伯邑考母亲的这个身份,可能也是导致后面一系列事件的爆发的原因。太姒这一支,跟商朝有亡国之恨。而西周跟莘国的婚姻联盟,使得纣王不得不十分忌惮文王。

 

纣王跟伯邑考母亲太姒有家仇,莘国与西周的政治联姻让纣王如坐针毡

 

很多人知道纣王的父亲杀害了文王的父亲,实际上殷商跟文王的娘家人也有仇。

史书记载,商朝的开国皇帝桀在鸣条之战打败了夏朝,建立了持续200多年的商朝。而伯邑考的母亲正是夏朝开过君主夏禹后代有莘氏部落之女,同时她也是莘国的长女,按现在的说法那就是长公主了。从这个角度出发,伯邑考的母亲跟商纣王之间也是有历史积怨的。虽然过了200多年,但是这种仇怨似乎很难彻底消除。

最让纣王忌惮的是,莘国竟然跟西周通过文王和太姒的政治联姻,形成了同盟。而且太姒给文王生了10个儿子,还都教育的非常好。可别忘记了,最重要的是西周还是紧挨着殷商的。莘国一部分在殷商的正北,也就是曹县那一块。商汤就是娶了曹县莘国的美女。

因为莘国是名门之后,所以西周的王侯们,似乎都喜欢跟他们联姻。但是文王跟太姒的联姻,让纣王似乎忍不了了,你进入了人家纣王的核心人际关系圈子了。

从地理上看,西周在殷商的正西边,而太姒的有莘国在殷商的西北边。文王和太姒的政治婚姻,导致殷商从西边到西北,都处于不安全的环境中。

我想请问每一个人,如果你是纣王,面对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?

 

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封建迷信的朝代,迷信人殉而且不敢记载到史书上

 

现代考古学发现了商朝大量人殉的墓葬,残忍的程度让人乍舌,人殉的尸体堆成了山。以至于现代历史学家认为,商朝就是中国古代最迷信的朝代。他们迷恋人殉,但是确从来不敢记载到历史书上。这跟伯邑考死亡后,周朝不敢记载他如何死亡的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所以我们有充足的里有怀疑,纣王当时对西周采取了一系列行动。逼迫西周拿伯邑考进行了人殉,同时囚禁了文王7年。纣王是有充分的理由,这么做的。

而且伯邑考如果死于人殉,这也就印证了一件事,周朝建立那么多年以后,也没有人敢记载他是怎么死的。只有伯邑考死的很不好看,才会被历朝的周天子们刻意隐瞒。

如果伯邑考仅仅是战死或者病死,不至于要被整个周朝所忽略和隐瞒。我认为,他只有像其他被历史忽略的人殉者一样的悲惨遭遇,才会被刻意的隐藏。

从纣王囚禁文王7年来看,纣王当时对西周的忌惮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。哪怕两家打起来也在所不惜,所以他也有动机让伯邑考人殉。

 

历史书上是如何记载伯邑考死亡真相的

 

当然以上仅仅是我们的猜测,真正的历史书上记载伯邑考的死亡主要有四种说法。

 

伯邑考死亡第一种说法:史记中记载了文王废长立幼,但是没有交代伯邑考死亡原因。《史记·卷三十五·管蔡世家第五》:同母昆弟十人,唯发﹑旦贤,左右辅文王,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。及文王崩而发立,是为武王。伯邑考既已前卒矣。

史记当中记载,伯邑考兄弟10人。只有周武王和周公旦很贤明,左右辅佐文王,所以舍弃伯邑考而立了姬发为太子。等到文王驾崩之后,姬发继位成武王,而且伯邑考此时已经死了。

 

伯邑考死亡第二种说法: 《史记正义》引《帝王世纪》:囚文王,文王之长子曰伯邑考质於殷,为纣御,纣烹为羹,赐文王,曰‘圣人当不食其子羹’。文王食之。纣曰‘谁谓西伯圣者?食其子羹尚不知也’。”

这种说法在明代小说《封神榜》中被采纳和演绎了, 实际上《帝王世纪》成书于西晋,作者是皇甫谧,而《封神演义》成书明代,可见,《帝王世纪》得出此结论并不是被《封神演义》所影响,相反,封神的灵感来源于帝王世纪。

这里我们要好好说说《帝王本纪》和他的作者皇甫谧, 他是三国西晋时期学者、医学家、史学家,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。他一生以著述为业,后得风痹疾,犹手不释卷。

皇甫谧出身名门望族,不仅仅是个史学家,而且是个医学家。他不仅仅写了很多历史书,还写了不少医学,对我国历史和医学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虽然如此,但是很多人认为《帝王世纪》里面记载的很多历史是野史,不足为信。原因就在于,《帝王世纪》里面记载的很多历史,过于玄幻了。皇甫谧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,更多的是搜集过去的史料,进行编撰而来。他本人生活在西晋,而记载的商周的历史,所以有点不靠谱。

就以伯邑考的死亡和文王废长立幼来说,《帝王世纪》跟《史记》就发生了巨大的冲突。史学界的一些看法,皇甫谧本人是很严谨的,但是《帝王世纪》本身很多事野史。皇甫谧是很严谨的记载了,历史上可能的一些野史。虽然被很多人认为是野史,但是也给我们一些参考的信息。

 

伯邑考死亡第三种说法:就是周文王可能在伯邑考刚出生的时候,就遵循中国古代”杀首子“的礼仪。把伯邑考烹杀了,还献给了纣王一块品尝。这一种说法竟然也有大量的历史资料来证明,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中原地区这种”杀首子“的事情,一直延续到汉朝都有记载。

由于这种说法太过残忍,历史书上根本没人敢记载。不过,他跟《史记》和《帝王世纪》里都不一样,太过于玄乎所以我个人认为可信度实在是低。

如果你说,是少数名族部落有这种传统,我倒是认可。但是,西周时期的人已经开始研究《周易》了,杀了自己的亲儿子我认为可能性很低。

 

伯邑考死亡第四种说法:还有一种观点,可以把《史记》和《帝王世纪》的观点统一,就是他们两个记载的历史都是正确的。这种说法是,伯邑考小时候就被送到殷商作为人质了。在殷商做人质期间,接受了商朝的教育被洗脑了,心理层面偏向了殷商。所以,他被文王认为不贤。后来文王改立武王被太子以后,纣王认为伯邑考没用了,就找个理由把他烹杀了。还逼着文王吃了伯邑考的肉,趁机到处宣扬文王吃了自己的儿子,道德品质败坏,不配当圣人。

这种说法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,而且最妙的是,他还能把《史记》和《帝王世纪》里的观点统一。这两本历史书记载的都是对的,没毛病。解决了关于伯邑考身上的所有疑难问题,他为什么被废长立幼,为什么死了以后没有后代,也没有封地。

 

不过这四种情况,个人认为第二种的可能性还是最大的。纣王的父辈忌惮西周杀害了文王的父亲,而纣王延续了以前的策略。虽然放了文王,但是他杀害了文王的嫡长子伯邑考继续震慑西周。

 

历史不敢记载的伯邑考死亡真相,可能是西周与殷商决裂的根本原因

 

在前面我们分析了,西周文王和有莘国长公主太姒的政治联盟,让殷商的整个西部边界和北部边界陷入非常不安全的境地,引来了纣王无法忍受的忌惮。在商朝人殉流行的背景下,作为杀鸡儆猴,纣王烹杀了伯邑考并且了囚禁了文王7年。

《帝王世纪》记载的事情有可能是真的,纣王一开始没有杀伯邑考,仅仅是把他弄到殷商作为人质。伯邑考就算不犯错,纣王也要找理由杀他。之所以烹杀了伯邑考,还让文王吃了它的肉,则是要毁掉文王的名声。

文王的圣人头衔,太姒的贤良美德,十个儿子能文能武,再加上西周和有莘国的政治联姻,别说纣王了,谁称王称帝他也忍不了。

《史记》的说法,只不过是官方说法。也就是美化了伯邑考的死亡。正儿八经的历史书,就应该这么写。但是,他往往可能不是历史的真相。

时至今日,古今中外,立嫡立长都是规矩。周文王不太可能破坏这个规矩,他可是美名远扬的圣人。《史记》里关于伯邑考的死亡和文王废长立幼的说法,不过是美化了伯邑考死亡事件,并且让武王继位显得很合理罢了。

写正史的人就应该这么写,让一切都看上去很美好。而真正的历史,可能是大相径庭。

 

纣王对西周的忌惮和持续残忍打压,可能是伯邑考死亡的真相

 

虽然西周跟北边的有莘国是政治联姻,但是西周的西边还是有强敌环伺的。纣王敢囚禁文王7年,也是自信觉得自己能打赢西周。而且文王的父亲,就是被殷商囚禁致死的。有人就认为,西周灭商这事筹划了上百年,历经西周四代君主,一直在想这个事情。

那么殷商这边,也不是一群傻子。就像前面说的,文王的父亲就是被殷商囚禁致死。而文王本人又被纣王囚禁了7年,历史书上还记载,实际上纣王拿西周很多人搞了人殉。

可以说杀鸡儆猴的事情,殷商是没少对西周做。殷商几代人用非常残忍的手段对西周进行了打压,但是这些似乎不足以让诸侯会师支持西周。

毕竟殷商打压西周,杀的都是西周的人。诸侯没必要冒险陪西周去玩命,跟着殷商是混,跟着西周也是混。

文王在世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圣人的头衔,可以看得出来,他十分会经营自己的名声。而且从纣王一定要刻意毁坏文王的名声来看,那个时候的人对自己的名声是十分看重的。

作为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烹杀这件事,逼迫西周必须跟殷商决裂。因为保不住伯邑考,文王又凭什么保得住其他的儿子呢?而且纣王烹杀伯邑考,也让自己在诸侯之间失去了名声。诸侯忌惮自己的儿子,将来也有可能被纣王杀害,这可能正是西周与诸侯一起跟殷商决裂的根本原因。

纣王认为自己比父亲更残忍,对西周的打压更恐怖,认为西周不敢造反。所以带兵去东征,然后被西周掏了老窝。

纣王的父亲杀了文王的父亲,但是纣王确放了文王,而跑去东征,十分的不合理。如果说,纣王在东征之前杀了文王嫡长子,对西周进行了足够的威慑才放心去东征,这倒是有点说得过去了。

 

亲历伯邑考之死促成了周公旦废除人殉制度

 

人殉制度虽然在商朝大行其道,但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,后来废除了残忍的人殉制度。改成了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的人质制度,比如说嬴政和他的母亲就是在赵国为人质。诸侯之间不再担心被杀嫡长子,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相对文明的时代。

从这一点来说,伯邑考之死促成了西周灭商,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最残忍的一个朝代。推动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,向前跨越了一大步。

商朝搞人殉几百年了,周公旦从小看到大。在大家都很迷信的时候,你突然说要废除这个制度,可能他亲哥哥伯邑考被这个制度残忍杀害,是促使他必须废除人殉制度的根本原因。

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商朝诸多的残忍制度迫害,周公旦才有那么大的决心去废除这个制度,这样讲才是合理的。

 

伯邑考配当作紫薇圣人嘛?

 

《史记》和《帝王世纪》的共同点就是,都认为伯邑考早死。而《史记》里面吹捧周武王,认为文王因为武王更贤德所以废长立幼了。有点故意抹黑伯邑考的意思,更像是周朝官方记载的历史。毕竟武王得了江山,历史书是他这一脉的人写的。当然要吹捧武王,然后小小的抹黑一下伯邑考了。让武王继位,看上去合情合理。但是《史记》的说法有一个bug,就是认为武王和周公旦都很贤德,那你凭什么废长立幼选了武王?选了武王而不是周公旦,那就还是立长的套路。而且历史书记载,太姒把十个兄弟都教育的很不错,伯邑考也没有犯什么大错。作为圣人的文王,会故意废长立幼,给后人留下话柄嘛?所以,史记的说法其实bug很多。

《帝王世纪》记载的伯邑考如果是真实的,那么伯邑考就配当作紫薇圣人。他的历史功绩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:

第一:作为嫡长子,他是最有资格,成为周天子的。但是,因为西周被纣王忌惮,所以为兄弟们做了替死鬼。

第二:纣王烹杀文王嫡长子伯邑考,让诸侯忌惮,形成了反对殷商的诸侯联盟,这是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。如果诸侯选择观望或者偏向殷商,而不是与西周结盟,一决胜负的战争不见得殷商就输了。

而且因为杀害伯邑考,导致诸侯不再支持殷商,也是商朝灭亡的直接原因。因为西周仅仅花了一个月就把殷商灭掉了,当时纣王带领大军东征。就算朝歌失守,在诸侯支持下,他还是有能力打回来的。

纣王最大的败笔可能就是残忍伤害了伯邑考,让自己在诸侯面前失去了名声,所以最后他也自知就算打回去,也没有胜算了,这才是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。

第三:促成了周公旦废除了人殉制度,将中国向文明推进了一大步。结束了殷商残忍迷信的时代,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应该在历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的。

从伯邑考的事迹来看,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所以他配当作紫薇圣人。相反,我认为帝王都不太配当紫薇圣人。

 

圣人多是为了救人,而不是杀人

 

就拿周武王来说,一将功成万骨枯,杀了很多人,不配当圣人。就算你是为了改朝换代,双手沾满鲜血也不配当圣人。而且帝王大多数都会篡改历史,只写自己好的。《史记》和《帝王世纪》的冲突,可能就是帝王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惜抹黑自己的亲兄弟的证明。

圣人则是为了救人,而不是杀人。所以,帝王绝大多数都不配当圣人。

还有小说认为,李世民是紫薇圣人。说句实话,连周武王都不配当圣人,李世民配吗?

李世民杀害兄弟,囚禁自己的父亲,把魏征挖坟,睡了自己的儿媳妇武则天。道德品质如此低级的货色,也配当圣人?

像伯邑考这样,默默为民族的历史做出了贡献,还不被后世所铭记,这样的人我觉得才是圣人的标杆。

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为了权利不折手段,篡改历史。在死后还让儿孙撰写历史,吹捧自己。更像是历史的小丑,而不是被后世敬仰的圣人。

 

伯邑考与孔孟都是圣人,但是有什么区别呢?

 

孔子和孟子也被称为圣人,他们跟伯邑考有什么区别呢?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:

第一:伯邑考是帝王家,而且差一点就是改朝换代的创立之君了。而孔孟就是普通老百姓,或者说高级打工仔了。

第二:伯邑考是以自己的牺牲,推动了中国历史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。而孔孟的贡献,更多是思想方面的。虽然他们的思想,绝大多数都是好的。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他们的思想,有一些是不好的,或者说有历史局限性。

 

孔孟虽然也是圣人,但是帝王家事,都归紫微星官管理。所以伯邑考是紫薇圣人,跟他们是有区别的。

 

总结

 

研究历史上真正的伯邑考,对于未来的紫薇圣人的判断有巨大的帮助。有一种观点是,现世的紫薇圣人应该是一个思想家。如果拿伯邑考打样的话,他应该不是一个夸夸其谈,只会教书育人的思想家。而是应该以救人为主,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会有重大贡献的人。

就像预言书上说的那样,他可能不是君王,但是关键时刻能够定乾坤。

季度最有价值文章

月度最有价值文章

帖子投票

名称 是否有价值
kideny

投票统计

是否原创: 100 %

100 % Complete (success)

是否有价值: 100 %

100% Complete

是否有素质: 100 %

100% Complete (warning)

是否合法: 100 %

100% Complete

   群组工具

   外部链接